研究生指北

在交大读研已经是第四个年头,这些年自己经历了许多,也了解了一些朋友和师弟师妹的读研经历。这篇文章是以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总结出的一些规律,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,供后来人参考和批判。

本文主要讨论计算机相关的课题组现状,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实验室。若读者是其他专业领域的实验室有一些其他的规律,也欢迎在评论补充。

国内的研究生课题组运行大多是这样的:

  • 学校以经费为指标来考核导师
  • 导师从研究所,企业等单位接横向课题来获取经费
  • 导师给学生发放助研费,让学生来完成横向课题
  • 学生围绕课题来组织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

如果只看上面的流程,是没有什么问题的,这一设计完成了科研经费的从上至下流动,并有效降低了一些单位获得科研成果所需要付出的成本。如果上述流程中各个环节运行的好,那么结果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:

  • 甲方(研究所,企业)解决项目问题,获得部分知识产权
  • 学校从课题经费中按比例抽取,用于维持学校运转和实验室建设
  • 导师在该过程中不断完成实验室硬件设施和个人财富名誉的积累
  •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,并享有部分知识产权(论文,专利等),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学位,并通过上述积累找到一份好工作。

理想是美好的,现实是骨感的,上面所述看起来是很美好,但在现实中,只有极少的高校课题组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来运转,使各方都收益。而更多的课题组,可能会由于项目内容、项目经费、甲方人员导师管理能力和方法、导师人品、学校制度等各种因素会让这其中的一些主体利益受损。由于学生在其中的弱势地位,通常利益受损的都是学生,过去甚至有一些学生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。在此,我总结了一些规律,供后来人参考和批判:

  1. GPA 依然很重要,研一课程要好好学;
  2. 导师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是不同的甚至有时是相悖的,自己是自己利益的第一负责人;
  3. 利益永远是斗争来的,不是妥协来的,以斗争求团结才能得到团结;
  4. 项目赚的钱是老师的,学到的能力、知识、发表的论文、比赛获的奖、各种丰富的社会体验是自己的;
  5. 导师都是纸老虎,在你遵纪守法完成研究生教育内容的情况下,他没法不让你毕业,没法不让你工作,很难在你未来的人生道路造成影响,他能做的只有吓唬你;
  6. 跟着导师到一些单位出差是好事,有时候你能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想做什么工作,而另外大部分时候你能看明白自己不想做什么工作;
  7. 读研只是一个过程,并不是人生的终点,所有不论如何,没有必要在这里结束自己的人生。